In lieu of an abstract, here is a brief excerpt of the content:

  • Bibliography of the Works of Hok-lam Chan

Chinese - Language Monographs and Collections

《宋史論集》,臺北: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,1993。
《劉伯溫與哪吒城–––北京建城的傳說》,臺北: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,1996。
《明代人物與傳說》,香港:中文大學出版社,1997。
《史林漫識》,北京:中國友誼出版公司,2001。
《明代人物與史料》,香港:中文大學出版社,2001。
《金宋史論叢》,香港:中文大學出版社,2003。
《明初的人物、史事與傳說》,北京:北京大學出版社,2010。
《宋明史論叢》,香港:中文大學出版社,2011 (待刊)。
《明代宦官與鄰國關係論集》,北京:商務印書館,2011 (待刊)。

Chinese - Language Essays and Commemorative Articles

〈元遺山著述考〉,《香港大學中文學會年刊》 11 月 (1960),頁 25–60。
〈宋遺民流寓安南占城考實〉,《香港大學歷史學會慶祝金禧年刊》 5 月 (1961),頁 14–25。(後收入《宋史論集》,頁 339–69。)
〈記明代外番入貢中國之華籍使事〉,《大陸雜誌》第 24 卷第 4 期 (1962),頁 16–21。
〈歸潛志與金史〉,《大陸雜誌》第 25 卷第 8 期 (1962),頁 13–17。(後收 入《金宋史論叢》,頁 255–74。)
〈北魏六鎮叛變之分析〉,《崇基學報》第 2 卷第 1 期 (1962),頁 26–50。
〈黃勝:香港華人提倡洋務事業之先驅〉,《崇基學報》第 3 卷第 2 期 (1964),頁 226–31。
〈元好問與《中州集》〉,收入《饒宗頤教授南遊贈別論文集》編輯 委員會 (編):《饒宗頤教授南遊贈別論文集》,香港:出版社不 詳,1970,頁 23–47。(後收入鄺健行、吳淑鈿﹝編選﹞:《香港中 [End Page xiii] 國古典文學研究論文選粹 (1981) [1950–2000] :詩詞曲編》,南京:江蘇古籍出版社,2002,頁 109–133。)
〈讀劉伯溫燒餅歌〉,收入《壽羅香林教授論文集》編輯委員會(主編):《壽羅香林教授論文集》,香港:萬有圖書公司,1970,頁 163–90。(後收入《史林漫識》,頁 286–333。)
〈明史徐賁傳糾謬〉,《大陸雜誌》第 42 卷第 10 期 (1971),頁 27–29。 (後收入《明代人物與傳說》,頁 57–63。)
〈徐一夔刑死辨誣兼論明初文字獄史料〉,《中國學人》第 6 期 (1977),頁 85–96。(後收入《史林漫識》,頁 257–75。)
〈明太祖文字獄案考疑〉,收入《中央研究院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》 編輯委員會 (編):《中央研究院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》(歷史考古組)上冊,臺北:中央研究院,1981,頁 495–516。(後收入《明 代人物與傳說》,頁 1–33。)
〈明代土木之役拾遺〉,《食貨月刊》復刊第 12 卷第 1 期 (1982),頁 1–3。(後收入《明代人物與傳說》,頁 243–47。)
〈明代漆工楊塤事蹟考述〉,《明清史集刊》第 1 卷 (1985),頁 15–35。 (後收入《明代人物與傳說》,頁 249–73。)
〈金國號之起源及其釋義〉,《遼金契丹女真史研究》第 2 期 (1985),頁 31–48。(重刊於陳述〔主編〕:《遼金史論集》第 3 輯,北京:書目文 獻出版社,1987,頁 279–309;後收入《金宋史論叢》,頁 1–32。)
〈談燒餅歌〉,收入王春瑜(主編):《古今掌故》,成都:成都出版 社,1986,頁 115–16。
〈忽必烈汗對漢人治術的認識與態度 (摘要)〉,收入中國蒙古史學會 (編):《中國蒙古史學會論文選集》 (1981),呼和浩特:內蒙古人 民出版社,1986,頁 34–37。
〈元大都城建造傳說探源〉,《漢學研究》第 5 卷第 1 期 (1987),頁 95–127。(後收入《史林漫識》,頁 109–56。)
〈范成大《攬轡錄》傳本探索〉,收入楊聯陞等(主編):《陶希聖先 生九秩榮慶祝壽論文集:國史釋論》下冊,臺北:食貨出版 社,1988,頁 491–514。(後收入《宋史論集》,頁 241–84。)
〈柯維騏《宋史新編》述評〉,《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》第 14 期 (1988),頁 283–305。(後收入《宋史論集》,頁 371–419;《明代人物 與史料》,頁 283–319。)
〈金宋的茶葉貿易〉,《瀋陽文史研究》第 3 期 (1988),頁 75–86。(後收 入《金宋史論叢》,頁 73–95。)
〈樓鑰使金所見之華北城鎮–––「北行日錄」史料舉隅〉,收入國際宋史 研討會秘書處 (編) :《國際宋史研討會論文集》,臺北:中國文 [End Page xiv] 化大學史學研究所、史學系,1988,頁 135–67。(後收入《宋史論 集》,頁 285–338;《金宋史論叢》,頁 199–240。)
〈道德與政治:元儒許衡的治國方略〉,《歷史月刊》第 18 期(1988), 頁 146–50。
〈王文統「謀反」事件與元初政局〉,收入《中央研究院第二屆國際漢學 會議論文集》編輯委員會 (編):《中央研究院第二屆國際漢學會 議論文集》(歷史與考古組)下冊,臺北:中央研究院,1989,頁 1129–59。(後收入《史林漫識》,頁 53–108。)
〈宋金二帝弈棋定天下–––「宣和遺事」考史一則〉,收入《劉子健博士 頌壽紀念宋史研究論集》刊行會 (編):《劉子健博士頌壽紀念宋 史研究論集》,京都:同朋舍,1989,頁 121–32。(後收入《宋史論 集》,頁 211–40。)
〈范仲淹與蘇州地區之發展〉,收入《范仲淹一千年誕辰國際學術研 討會論文集》下冊,臺北: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,1990,頁 1083– 1150。 (後收入《宋史論集》,頁 59–123。)
〈元好問《壬辰雜編》探賾〉,《忻州師專學報》第 2 期(1989),頁 31–37,115。(後收入劉澤、孫安邦〔選編〕:《紀念元好問 800 誕辰文集》,太原:山西人民出版社,1992,頁 226–39。)
〈《壬辰雜編》與《金史》史源〉,《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》第 15 期 (1990),頁 185–96。(後收入《金宋史論叢》,頁 241–54。)
〈明王弘景下西洋史事鈎沉〉,《漢學研究》第 9 卷第 2 期 (1991),頁 223–56。(後收入《明代人物與傳說》,頁 191–241。)
〈金代「射糧軍」考釋〉,《大陸雜誌》第 83 卷第 6 期 (1991),頁 9–11。(收入陳述﹝主編﹞:《遼金史論集》第 5 輯,北京:文津出 版社,1991,頁 201–7;《金宋史論叢》,頁 97–105。)
〈金循吏王元德墓誌銘考釋〉,收入劉鳳翥等 (編):《中國民族史研 究》第 4 輯,北京:民族出版社,1992,頁 92–107。(後收入《金宋 史論叢》,頁 183–98。)
〈劉伯溫(燒餅歌)新考〉,收入珠海文史研究所學會 (主編):《羅 香林教授紀念論文集》下冊,臺北:新文豐出版公司,1992,頁 1363–1403。(後收入《史林漫識》,頁 334–65。)
〈西夏史研究述評〉,收入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(編):《民國以來國 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論文集》,臺北:國立臺灣大學出版 組,1992,頁 1577–1610。(後收入《宋史論集》,頁 421–85。)
〈大宋「國號」與「德運」論辯述義〉,收入《宋史論集》,頁 1–57。
〈宋代書禁與邊防之關係〉,收入《宋史論集》,頁 175–209。 [End Page xv]
〈歐陽修〈正統論〉新釋〉,收入《宋史論集》,頁 125–73。
〈明北京城建造傳說故事索隱〉,收入蔡美彪(主編):《慶祝王鍾翰 先生八十壽辰學術論文集》,瀋陽:遼寧大學出版社,1993,頁 463–73。(後收入《明代人物與傳說》,頁 65–86。)
〈東瀛刊行的中國預言書述評–––劉伯溫〈燒餅歌〉、張中〈蒸餅歌〉、 〈鐵冠圖歌〉、〈透天玄機〉〉,收入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(主編): 《史藪–––紀念慶祝建校三十周年學術論文集》,香港:學峰文化 事業公司,1994,頁 169–202。(後收入《史林漫識》,頁 366–98。)
〈蒙古「箭程劃地界」習俗考察〉,《漢學研究》第 12 卷第 2 期 (1994), 頁 173–94。(後收入《史林漫識》,頁 3–36。)
〈「一箭之遙」證史〉,收入南開大學歷史系《中國史論集》編輯組(編):《祝賀楊志玖教授八十壽辰:中國史論集》,天津:天津古籍 出版社,1994,頁 198–212。(後收入《史林漫識》,頁 37–52。)
〈「真武神、永樂像」傳說溯源〉,《故宮學術季刊》第 12 卷第 3 期 (1995),頁 1–32。(後收入《明代人物與傳說》,頁 87–127;《明初 的人物、史事與傳說》,頁 213–47。)
〈明永樂朝宦禍探索–––黃儼奉使朝鮮事蹟考釋〉,收入國立臺灣大 學歷史學系(編):《第一屆全國歷史學學術討論會論文集》,臺 北: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,1995,頁 167–210。(後收入《明代人物與傳說》,頁 129–89。)
〈《明實錄》與明初史事研究〉,收入林徐典(編):《漢學研究之回顧 與前瞻》(歷史哲學卷),北京:中華書局,1995,頁 114–24。(後 收入《史林漫識》,頁 231–56。)
〈趙彥衛《雲麓漫鈔》之宋金史料〉,《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》新第 5 期 (1996),頁 113–45。(後收入《金宋史論叢》,頁 139–82。)
〈暹羅入明貢使「謝文彬」事件剖析〉,收入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(主 編):《史藪》第 2 卷,香港: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,1996,頁 143–75。(後收入《明代人物與傳說》,頁 275–306。)
〈明初都督寧正父子傳記輯補〉,《漢學研究》第 15 卷第 1 期 (1997),頁 151–71。(後收入《明代人物與傳說》,頁 35–55。)
〈元末明初俞本及其《紀事錄》〉,《故宮學術季刊》第 14 卷第 4 期 (1997),頁 47–63。(後收入《明代人物與史料》,頁 1–20。)
〈明末林時對抄傳《圖讖》資料考釋〉,《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》新第 6 期 (1997),頁 205–44。(後收入《明代人物與史料》,頁 363–421。)
〈趙彥衛《雲麓漫鈔》之金源史料〉,收入田餘慶(主編):《慶祝鄧廣 銘教授九十華誕論文集》,石家莊:河北教育出版社,1997,頁 633–43。(後收入《宋明史論叢》。) [End Page xvi]
〈從「封建」到「封建主義」–––古詞詮釋與國史研究〉(講座教授就職演 講專輯 24),《香港中文大學校刊》附刊 39,1998,頁 23–36。(後 收入《宋明史論叢》。)
〈明宣宗朝鮮選妃與明鮮政治〉,收入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(主編): 《史藪》第 3 卷,香港: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,1998,頁 211–50。 (後收入《明代人物與史料》,頁 167–203。)
〈關於劉伯溫傳說的研究〉,《北京社會科學》第 4 期 (1998),頁 44–48。(後收入《史林漫識》,頁 276–85。)
〈明代安南籍宦官史事考述:金英、興安〉,《中國文化研究所學 報》新第 7 期 (1998),頁 45–86。(後收入《明代人物與史料》,頁 205–64。)
〈羅香林教授對明朝與東南亞關係之研究(演講摘要)〉,《亞洲研究》 第 33 期 (1999),頁 205–9。
〈憶念鄧廣銘教授〉,收入《仰止集–––紀念鄧廣銘先生》,石家莊:河 北教育出版社,1999,頁 307–15。(後收入《宋明史論叢》。)
〈明初朝鮮「入明」宦官舉隅–––海壽事蹟探索〉,《故宮學術季刊》第 16 卷第 4 期 (1999),頁 57–93。(後收入《明代人物與史料》,頁 125–66。)
〈明成化林霄姚隆出使暹羅之謎〉,《文史》第 3 輯 (1999),頁 91–101。 (後收入《明代人物與史料》,頁 265–81。)
〈明太祖「龍飛」官史「塑像」之分析–––《太祖實錄》史料探源舉隅〉, 《嶺南學報》新第 1 期 (1999),頁 297–345。(後收入《明代人物與史料》,頁 21–75。)
〈俞本《紀事錄》與元末史料〉,收入中國元史研究會(編):《元史論 叢》第 7 輯,南昌:江西教育出版社,1999,頁 154–72。(後收入 《史林漫識》,頁 204–28。)
〈「水寇」抑「義軍」?–––南宋初邵青事蹟考述〉,《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》新第 9 期 (2000),頁 191–214。(後收入《金宋史論叢》,頁 107–37。)
〈《朝鮮實錄》中之明弘治皇帝〉《嶺南學報》新第 2 期(2000),頁 327–28。
〈明洪武朝朝鮮籍宦官史料考釋〉,收入《宋旭軒教授八十榮壽論文集》編輯委員會(編):《宋旭軒教授八十榮壽論文集》,臺北縣 新店:《宋旭軒教授八十榮壽論文集》編輯委員會,2000,頁 1001–48。
〈北京外城哪吒廟探溯〉,《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》新第 10 期 (2001), 頁 151–70。(後收入《明初的人物、史事與傳說》,頁 294–313。) [End Page xvii]
〈張昱《輦下曲》與大都史料〉,收入蕭啟慶(編):《蒙元的歷史與文 化:蒙元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》上冊,臺北:學生書局,2001, 頁 69–108。(後收入《史林漫識》,頁 157–203。)
〈洪武朝朝鮮籍宦官史料考釋–––《高麗史》、李朝《太祖實錄》摘抄〉, 收入《明代人物與史料》,頁 77–123。
〈張居正《文集》之閩廣海寇史料分析〉,收入《明代人物與史料》, 頁 321–61。
〈朱元璋懲貪「剝皮實草」酷刑重研:兼與王世華教授商榷〉,《中國文 化研究所學報》新第 11 期 (2002),頁 197–212。(後收入《明初的人 物、史事與傳說》,頁 36–57。)
〈金朝的旱災、祈雨與政治文化〉,收入本書編委會(編):《漆俠先生 紀念文集》,保定:河北大學出版社,2002,頁 542–61。(後收入 《金宋史論叢》,頁 33–72。)
〈關於《明太祖皇帝欽錄》的史料〉,收入紀宗安、湯開建(主編):《暨南史學》第 2 輯,廣州:暨南大學出版社,2003,頁 217–29。 (後收入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﹝編﹞:《明史研 究論叢》第 6 輯,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暨明史研究室成立 50 周年紀念專輯,合肥:黃山書社,2004,頁 76–98;《宋明史論 叢》。)
〈舊北京的祈雨與祀龍:官式祭禮與民間習俗〉,《中國文化研究所學 報》新第 12 期 (2003),頁 183–223。(後收入《明初的人物、史事與 傳說》,頁 97–143。)
〈兩宋京師「皮場廟」考溯〉,《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》第 44 期 (2004), 頁 21–31。(後收入朱瑞熙﹝等主編﹞:《宋史研究論文集》第 11 輯, 成都:巴蜀書社,2006,頁 406–16;《宋明史論叢》。)
〈劉伯溫與「八月十五殺韃子」故事考溯〉,《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》第 46 期 (2004),頁 1–51。(後收入《明初的人物、史事與傳說》,頁 144–82。)
〈蒙古「大明永樂帝建造北京城」故事探源〉,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》第 75 本第 3 分 (2004),頁 515–72。(後收入《明初的人 物、史事與傳說》,頁 248–93。)
〈明太祖《紀非錄》書後:秦周齊潭魯代靖江諸王罪行敘錄〉,《中國 文化研究所學報》第 45 期 (2005),頁 97–140。(後收入《宋明史論 叢》。)
〈明代人物傳記叢談〉,收入李焯然(主編):《明清研究:現狀的探討 與方法的反思》,香港:香港教育圖書公司,2006,頁 12–37。
〈臺灣流傳的劉伯溫讖〈救劫碑文〉探溯〉(與王見川合著),《中國文 [End Page xviii] 化研究所學報》第 47 期 (2007),頁 165–90。(後收入《明初的人 物、史事與傳說》,頁 183–212。)
〈劉伯溫傳說的產生及其演變–––「人物神化」與「文化交流」〉,《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》第 7 卷第 2 期 (2007),頁 1–8。
〈明代宦官與鄭和下西洋的關係〉,《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》第 48 期 (2008),頁 163–92。
〈劉伯溫傳說的產生及其演變〉,收入何向榮(主編):《劉基與劉基文化》,北京:人民出版社,2008,頁 447–54。
〈朱元璋祀龍禱雨紀事小考–––兼述王淑英《禱雨文》〉,收入饒 宗頤(主編):《華學》第 9、 10 輯 (1) ,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 社,2008,頁 1358–66。(後收入《宋明史論叢》。)
〈朱弁使金事蹟及其紀行資料〉,收入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(編):《鄧廣銘教授百年誕辰紀念論文集》,北京:中華書局,2008,頁 522–40。(後收入《宋明史論叢》。)
〈明中葉安南籍宦官王謹事跡考述〉,《故宮學刊》總第 4 輯(2008),頁 243–252。(後收入《紀念羅香林教授百年誕辰學術論文集》編輯委員會﹝主編﹞:《紀念羅香林教授百年誕辰學術論文集》,香港:珠海書院文史研究所,2009,頁 45–55。)
〈范仲淹典治地方的貢獻–––從蘇州治水說起〉,收入張希清、范 國強(主編):《范仲淹研究文集》 (5),北京:北京大學出版 社,2009,頁 1–12。(後收入《宋明史論叢》。)
〈明朝「國號」的緣起及「火德」問題〉,《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》第 50 期 (2010),頁 71–103。(後收入《明初的人物、史事與傳說》,頁 1–35;《宋明史論叢》。)
〈明太祖對皇子的處置:秦王朱樉罪行與明初政治〉,收入朱鴻林 (編):《明太祖的治國理念及其實踐》,香港:中文大學出版 社,2010,頁 95–139。(後收入《明初的人物、史事與傳說》,頁 58–96。)
〈明太祖致國王的白話聖旨〉,收入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明 史研究室(編):《明史研究論叢》第 8 輯(明代詔令文書研究專 輯),北京:紫禁城出版社,2010,頁 47–60。(後收入《宋明史論 叢》。)
〈傳教士對張獻忠據蜀稱王的記載:《聖教入川記》的宗教與文化觀 點〉,《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》第 52 期 (2011),頁 65–94。
〈澳門哪吒廟的歷史淵源與社會文化意義〉,收入《首屆國際澳門學研 討會論文集》,廣州:廣東人民出版社,2011(待刊)。
〈中國帝王的祈雨與政治文化〉,收入國立臺灣大學東亞經典與文化 [End Page xix] 研究中心(主編):《紀念蕭公權院士 110 年誕辰國際研討會論文 集》,臺北:國立臺灣大學出版社,2009,頁 125–45。(後收入《宋 明史論叢》。)
〈「華人夷官」:明代外蕃華籍貢使考述〉,《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》(待刊)。
〈劉基、沈萬三建造明南京城及其傳說〉,《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》 (待刊)。

English - Language Monographs and Collections

The Historiography of the Chin Dynasty: Three Studies. Wiesbaden: F. Steiner, 1970.
(Main Contributor) Dictionary of Ming Biography, 1368–1644. Edited by L. Carrington Goodrich. New York: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, 1976.
Li Chih, 1527–1602,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Historiography: New Light on His Life and Works. White Plains, NY: M. E. Sharpe, 1980.
Yuan Thought: Chinese Thought and Religion under the Mongols. Co-edited with Wm. Theodore de Bary. New York: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, 1982.
Control of Publishing in China: Past and Present. Canberra: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, 1983.
Legitimation in Imperial China: Discussions under the Jurchen-Chin Dynasty (1115–1234). Seattle: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, 1984.
The Fall of the Jurchen Chin: Wang E’s Memoir on Ts’ai-chou under the Mongol Siege (1233–1234). Stuttgart: F. Steiner, 1993.
(Main Contributor) In the Service of the Khan: Eminent Personalities of the Early Mongol-Yüan Period (1200–1300). Edited by Igor de Rachewiltz et al...

pdf

Share